西门子S7-200说明书上写着0度到55度,难道写着玩的?
---------FX3U PLC用在大连你说S7-200用在北京可以吗?,如果你害怕出现问题可以选温度宽泛的那个型号-25到55度。他上面写着0度你就真以为是零度。况且S7-200也不属于室外用的,所以温度在北京基本对PLC没啥影响。
---------不信西门子的说明书,难道信小道传说啊?
宽温版PLC价格几倍几倍的飙升好吧
-------北方零下20度、零下30度的天气不要太多啊?
-------既然你死扣资料,那你可以直接拨打400电话。
尤其冬天早上,车间机床设备刚开始启动,连电阻丝都还没有开始发热。当第一个指令从S7200发出的时候,会不会踉踉跄跄像走在冰面上?
----------这样理解太偏面了,在俄罗斯多能用啊。
在当前,楼主的表面证据成立。
---------我在山东,我们公司很多西门子200和300的PLC,冬天貌似一样用啊!
还是请官方来解释吧
---------建议在零下10度以上使用,我们在山东这边做铁路项目车轮磨合测试时出现过工作不正常的情况,很多年前的事了,那年特别寒冷,而且快过年了,但这么多年一直用着,很正常。
我们的设备有不少是在东北地区使用,没有发现过这种问题,毕竟东北地区虽然严寒,但不可能在没有取暖条件的情况下,人还在大车间干活。
楼主要是在室外使用,建议选用低温的s7—200,在车间内使用,除非客户有明确的说明,就不必纠结了。
-----------------严格来说,缺少的不是法治观念,而是科学的严谨。
要吐槽“S7-200的工作温度范围是0度到55度”和“S7-200只能用于长江以南,不能用于黄河以北地区”这两个命题之间,既非充分也非必要。
我觉得这句话可以这么理解,S7-200凡是不在0-55度范围内工作而出现的异常问题,西门子不认可其属于质量问题,西门子概不负责。
-------确切的讲这是一个法律的问题,因为中国工程师99%都是法盲。君见过给客户做的项目合同没有?一般客户都会注明要求最低工作温度,估计很少客户会同意把最低工作温度写到0度以上。这是什么概念?工程师们承诺给客户的,和所用物料供应商承诺的温度不一致,法盲工程师在国内可以以大行其道,畅通无阻,在欧美可不行。为何S7-1200是-20~55度呢?因为法盲工程师在那里无法生存。
-----------------我在河北长安,看到一个小公司做的一台设备用的S7-200控制,结果在冬天到零下10度完全死机,此时旁边三菱的PLC照样正常工作,三菱那个柜子更加靠近物流门,最低温度据说到达-20度还是正常
--------北方零度以下是指室外,南方零度以下是指室内。不过室内不包括电箱内,电箱内那么多发热元件,应该不会有那么低的温度吧。不过要是楼主担心有问题,可以增加一套加热系统或是恒温系统。
--------其实又岂止是PLC呢,很多元器件都有温度范围的
----------1,0-55度是环境温度。加入你装在电柜内部。周围24小时平均环境温度是-10度,但是你本体散热是1000W ,温升稳定后加入上升20度,那你的环境温度是10度.所以PLC是在10度的情况下工作
2,在不符合情况下,需要有加热器~~来保持环境温度
但西门子给出技术参数的时候,是要参考的。。。不要鼓动大家不参考标准
---------我入行电气作的第一个系统是在沈阳腊化,安装在室外,S7-200加模拟量等模块,至今系统运行正常,后面又在本钢等东三省用了不少S7-200,好像都很正常,你顾虑的太多了,西门子的PLC是经的起考验的。
--------这个话题让我第一次关注到了还有温度范围这回事,看来S7-1200硬件真是比SMART好多了呢
柜子里都是发热元件,温度一般不低于0度的。
---------控制柜加热就行了呗。
按道理说,机柜应该有完整的空调能力,包括加热、制冷、除湿。但也可以根据气候条件删减。
------实际上液晶面板工作温度不会太低,因此常规产品在低温环境应用都是配合加温装置应用,具体就是南北极装备的液晶屏都是配备加温及保温隔离装置,否则零线60甚至更低温度意味着监测设备无法工作
-------有谁会为电控柜配加温及保温隔离装置啊?成本要贵死了吧?还不如直接买sip款宽温版或者S7-1200呢。
--------温度肯定是西门子自己测试过的。应该是保证正常使用,肯定不会出问题。如果在零度以下使用,可能会出问题,问题点在哪里就不好判定是不是西门子的问题了。我们单位在东北地区也经常使用,但是大部分都是在成套柜内,所以一直没出现问题。按照道理,西门的定位器的液晶屏也不能用在东北,但是我们在东北的延边州地区,很多的定位器也没有问题。
楼主担心,建议在PLC柜内做拌热处理吧
欢迎光临 工控编程吧 (https://www.gkbc8.com/) | Powered by Discuz! X3.4 |